回家,过年!******
“啥时候回来呀?”
“啥也别买,你回来就行。”
“到哪啦?”
“不着急,等你们回来吃饭!”
……
你有多久没回家了?
最想念的人是谁?
一位母亲在院子里
一遍一遍地扫着自家大门口,
时不时看向门口的路。
不知过了多久,
一名男生背着吉他出现在门口,
母亲激动地抱住儿子,
儿子抱起母亲,转了又转。
男生接受采访时表示:
“后来,我在监控里看到,
妈妈在门口等了有三四个小时,
眼泪哇哇地流……”
一女子和看养自己长大的大伯说
过几天带着一家回去过年。
第二天,
监控里看到大伯在庭院里洗洗晒晒,
床单被子晒满了院子,
直至把全部被子晾晒好后,
朝着监控深深望去……
一女子驾车返乡,
因堵车严重且已是凌晨,
便未通知家人自己的位置。
到达时,
发现12名家人站在路边等候。
女子说:
“很感动,
这真的是我一点也没想象到的!”
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家过年,
两个孩子得知消息便一直在家等待。
一直没睡的孩子们听到父母的声音,
立刻飞奔出来,
一头扑进父母的怀里。
父亲表示:
“不管在外面受了多大委屈,
看到那一刻,真的什么都值了!”
一对双胞胎萌娃站在门口,
看到爸爸回到家的那一刻,
她们惊喜尖叫,手舞足蹈,
嘴里一直叫着
“爸爸爸爸……”
一名在外务工的女子
瞒着爸爸提前回家。
当傍晚天黑,
干完活回家的爸爸
突然看到她从屋里走出来,
两只手握紧,一时间忘了说话,
脸上绽放出淳朴又惊喜的笑容。
“怎么可能还会有石榴呢?”
一名男子回家,
发现父亲将石榴埋在沙土里,
专程等自己回来吃。
男子表示,
父亲将这些石榴从中秋埋到了元旦,
拿出来吃的时候还很新鲜。
一名女子悄悄回家过节,
开门的姥姥认出后,
上前一把抱住外孙女,
激动得不停地拍打着她。
这一抱,胜过千言万语。
小时候,
总想着离家远一点,
以为这样才会有自由,
不用每天听长辈们的唠唠叨叨。
长大后发现,
家才是最温暖的地方,
每一句唠叨,其实都是关心与爱,
在外奔波的辛苦与劳累,
在回到家的那一刻,烟消云散。
“我们总会绕啊绕,
绕几千里路也望向归途……”
相聚、拥抱、惊喜、泪目……
总有一刻让你感受到
回家的意义。
春节临近,
有人盼你回家,就是最大的幸福!
你今年在哪儿过年?
哪一瞬间让你觉得“回家真好”?
评论区聊聊吧!
中国新闻社(CNS1952)综合自中国新闻网、中新视频、人民视频、新华网、九派新闻等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科技工作者的价值,王淦昌用一生践行****** 1 王遵明是王淦昌的小女儿 在她看来 父亲王淦昌除了比较忙 与别人的父亲并没有什么不同 父亲出差开会时 就会寄回几张明信片 文字很简单—— 都是“你们注意身体、好好学习” “记得帮妈妈做家务”这样的嘱咐
解放后 因国家需要 王淦昌投身两弹研制工作 父亲在家绝不提自己的工作 经常全身是灰 风尘仆仆地回家 穿着破旧衣裳 就像工人一样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时 他突然提出想出去逛逛 一家人去了趟香山 看看风景和当时的眼镜湖 那时的王淦昌才难得的放松下来 3 “两弹”研制成功后 王淦昌仍继续在科研领域不断探索 作为最早在我国介绍核电站的科学家之一 王淦昌以极大的热忱推动我国核电的建设 为我国核电事业迈出艰难的第一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消除大家对核电的恐惧心理 72岁的王淦昌以一个科学家的远见卓识 主动去中南海讲课 组织展览,发表文章,宣传发展核电的必要性 王淦昌说 “我们能自行设计、制造原子弹, 为什么就不能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 现代化是不能从国外买来的。” 4 1978年 71岁的他调回北京 任核工业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 可4年后 他就辞去了职务 只在所里领导一个小组 继续从事激光核聚变研究 理由是:要做科学家 不做科学官 别人可以担任的工作 我何必一直担任下去呢 但是有一项工作我是不会辞掉的 就是科研 谈起科技工作者的价值 王淦昌说, 就是要为国家作出贡献 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而且必须做出来! 这是他用一生践行的价值观
谨以此片纪念王淦昌院士诞辰115周年 出品人 杨 谷 总监制 宋乐永 侯林 总策划 战钊 宋雅娟 本期编导 金赫 制作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特别鸣谢 中国核学会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中国科学技术馆 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