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藏品“破圈”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提速******
1月16日,中国银联推出的“用银联 纳百福”系列数字藏品(第三期)开通线上申领。该系列数字藏品用100句祝福绘成100张“福”字帖,前两期一经上线就受到众多用户青睐。近年来,已有多家机构布局数字藏品赛道,助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探索银行与客户交互的新途径。
探索新形式
1月16日,中国银联推出的“用银联 纳百福”系列数字藏品(第三期)开通线上申领。该系列数字藏品活动,通过区块链技术,将“福”字制成数字藏品,每一份数字“福”字在银联区块链上形成唯一标识,可永久存证。该系列藏品用100句祝福,绘成100张“福”字帖,每款“福”字发行1万份数字藏品,每位用户每款“福”字限领1份。
该藏品分别于1月5日、1月11日、1月16日、1月21日进行四期发行。本期发行量为20款,共20万份。就前两期发行情况而言,该系列数字藏品相当火爆,在1月11日10时上线的30万份“福”字,截至1月12日下午已被全部领完。
此外,中国银联1月9日还推出“五兔迎春”数字藏品,分别以航天、海陆丝绸之路、农业、工业、体育为主题设计了五个不同的兔子形象。
近年来,金融机构纷纷布局数字藏品赛道,并以新奇的形式成功“破圈”。中国银行在第五届进博会期间,限时发行3款特色数字藏品,并结合3D互动带来立体化的数字珍藏体验。
除参与数字藏品发行外,部分银行还深耕数字藏品的保存、分享、使用等功能。例如,工行发布的手机银行8.0版本中,在首页添加“数字藏品馆”专栏,还将通过活动抽奖、任务触发、限时领取等多种形式不定期限量发行数字藏品,用户可领取、查看和使用工行发行的数字藏品,并将数字藏品用于头像,塑造独一无二的数字形象。
助力数字化转型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已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百信银行等十多家金融机构推出数字藏品。在分析人士看来,当前银行业正处于深度转型的进程之中,借助此类形式能够顺应市场关注热点,拓展品牌影响力,也能在打造多元金融生态方面作出创新。金融机构通过发行数字藏品,在提升用户活跃度的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数字金融业务的发展,丰富产品与服务种类。
例如,此次中国银联推出的“用银联 纳百福”数字藏品就需要用户下载云闪付App才可申领,参与部分活动还需要进行注册和绑定银行卡实名认证,这都有利于数字金融业务的推广。此外,在该活动中,还包含了信用卡分期免息、消费支付返现等福利。
中国银行也表示,对元宇宙产品的创新是中国银行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构建数字金融的全新探索,中国银行也将始终秉承“融通世界 造福社会”使命,持续推进“金融+科技+场景”转型发展。
“目前数字藏品被年轻人广泛关注,既新颖又有热度,并具备成本低且自带礼品的属性,是银行与客户交互的新途径和桥梁。”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称,另外,数字藏品属于数字科技范畴,从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的角度来看,银行也会积极布局该赛道。
坚持与实体价值对应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银行业推出的数字藏品主要还是以营销宣传为主,未来可进一步加强数字藏品在多种金融场景中的运用。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表示,可将数字藏品与银行传统业务进行融合,赋予传统业务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巩固客户、打造银行多元生态方面做出创新改进。
东北证券传媒行业首席分析师宋雨翔认为,未来数字藏品产业的核心可聚焦在平台端。“平台直达终端客户,具有用户运营优势,再通过转赠交易等玩法增加用户参与黏性,获取收益。”
此外,在数字藏品“去金融化”的基调上,银行要避免夸大宣传,并引导客户理性收藏。对合作的第三方平台进行资质审核,避免数字藏品出现金融化、证券化等乱象,避免在二次转卖中引发金融风险。
渤海银行副行长、首席风险管理官赵志宏曾撰文表示,数字藏品经营中,对风险乱象的有力防范、对监管合规的及时落实是至为重要的。数字藏品应该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社会福祉为最终价值的落脚点。商业银行坚持数字藏品与“实体价值”的对应性,坚决避免数字藏品被“过度创新”,成为炒作工具。
出入境新政生效 旅企业务有序推进******
1月8日0时17分,自加拿大多伦多始发的南航CZ312航班落地广州白云机场。这是“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和中国民用航空局入境新政实施后,全国首班落地的国际航班,全体航班旅客无需再进行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
出入境新政实施首日,来自OTA的数据显示,1月8日的出入境机票订单创2020年3月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中,入境航班订单量占比48%。记者了解到,各大旅游企业出入境相关业务也正在有序推进当中。
香港与内地人员往来热度攀升
1月8日,中国香港与内地之间实现首阶段“通关”。香港的特级导游吴巧凌在朋友圈写道:“满屏的通关分享,三年了,您到香港想怎么玩?”
OTA的数据显示,内地游客访港意愿强烈。1月5日至7日,携程平台上内地用户预订赴港航班的订单量相较2022年12月同期大涨190%。飞猪数据显示,截至1月5日,春节期间的港澳旅游预订量环比上周增长近1倍,其中广东、上海、浙江等成为赴港澳旅游的热门客源地。
记者1月7日来到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出入境接待大厅采访。相关工作人员介绍,1月8日起内地居民可以在“北京公安出入境”官方服务号预约办理赴港旅游、商务签注。北京游客吴女士告诉记者,她发现许多办理点近几日都已经预约满了,不过,朝阳分局出入境接待大厅还可预约到1月9日办理。
数据显示,中国香港成为1月8日入境机票出发地的TOP1。同程数据显示,当日,由中国香港飞往内地的机票订单量环比上涨62%,主要入境目的地包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和南京等。携程数据显示,1月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优化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措施的通知》后,当天用户通过Trip.com香港站预订香港到内地航班的订单量较去年12月同日上升290%,预订内地酒店的订单量上升166%。
香港旅游发展局主席彭耀佳表示,香港与内地逐步有序通关,两地旅游重新互通,对旅游业界及相关行业是关键一步。香港旅发局也已逐步加强在内地的宣传推广工作,推动香港旅游业复苏。
香港旅发局总干事程鼎一表示,内地是香港最重要的客源地之一,非常高兴能够迎接内地游客重临香港。香港旅发局将发挥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角色,继续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各项艺术文化盛事联动城市深度游,结合夜经济、绿色郊野、体育文娱活动等热门主题,必将激发内地消费者的访港意愿。
政策友好目的地更受青睐
随着出入境新政落地,中国出境航班也迎来小高峰。携程数据显示,自2022年12月27日以来,从内地用户预订量来看,热度攀升最高的目的地有中国澳门、中国香港、曼谷、新加坡、吉隆坡、金边等。飞猪数据显示,近一周国际机票预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近1倍,用于出境旅行的机票平均消费金额同比提升近30%。
据了解,热度攀升最高的目的地中大部分对中国旅客入境无特殊限制。携程签证数据也显示,2022年12月27日以来,新加坡签证业务订单量同比增长超30倍,环比增幅达到123%;马来西亚等国签证业务订单量环比也增长近100%。
泰国旅游市场更是受到中国游客青睐。2022年12月27日以来,内地游客通过携程平台预订入住时间超20天的酒店订单中,泰国的酒店订单占比达到44%。泰国国家旅游局近日发布预测称,2023年到访泰国的中国游客预计达到500万人次,而2022年,这个数字仅为27.4万人次。
亚洲多国正“抱团”欢迎中国游客的到来。马来西亚方面日前预计,2023年将接待150万至200万中国游客。新加坡相关业者则估计,中国游客的回流将会给新加坡全年带来20亿新币收入。
“中国游客的回归对全球任何一个目的地来说,都是值得期待的。尤其是对于亚洲市场,将起到明显提振作用。”携程相关负责人表示。
旅企有序推进相关业务
随着出入境相关政策的正式实施,各大旅游企业的相关业务加速推进。多家旅游企业的入境业务部门负责人都表示,已经将相关产品同步推送给了境外旅游代理商。
“我们目前在做调研工作,先去了解产品供应链上关键供应商的现状,再去了解境外游客的偏好,以便能提供更好的产品。”有业者表示。
“新政策发布后,境外的分销商第一时间就联系了我们,希望我们提供最新入境产品的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贵州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副总经理戎笑笑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近期中旅旅行正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和产品储备,与境内外客户和合作方保持密切沟通,积极策划东南亚、欧洲、澳洲等产品;开展各类签证咨询服务,积极向消费者推介全球旅游攻略和最新玩乐目的地信息。待时机成熟时,中旅旅行将及时发布优质产品和线路,满足消费者对出境旅行的需求。
“目前,众信旅游已经筹备了法国、荷兰、马尔代夫等目的地产品。目前短时间内出境市场主要以商务拜访、出国探亲、出国留学等需求为主。未来,我们也将随时关注签证、航班、市场、政策的变化,适时调整目的地产品。”众信旅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青旅遨游网推出“出行保障”“品质保障”“服务保障”三大出境游保障体系,将为游客提供境外核酸指引、协助境外医疗、“7×24”小时管家咨询及紧急事务处理等全流程服务,全程为游客出行保驾护航。
“入出境旅游的开放与恢复,与政策方针、国际形势息息相关。我们将密切关注这方面的进展,积极向国际释放更多友好信号,展示美好中国形象,助力市场加快复苏。”中旅旅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采访组 采访组成员:王玮 张宇 武葳 赵垒 执笔:张宇)